企业信用修复企业信用修复的流程包括(针对企业信用修复工作你觉得还需要哪些培训)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9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2016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发展论坛”于7月7日在北京举行。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出席并做主旨发言。企业信用修复的流程包括他表示,近三年来,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企业信用修复的流程包括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需要银行业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苦练内功,迎接漫长严冬的考验。
于学军透露,到今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两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达到2.15%,分别比年初新增企业信用修复的流程包括了2800多亿元,提高了0.16个百分点。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出监管部门的领导,有请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先生上台致辞。
于学军:很高兴,参加这样一个论坛,“未来银行之路,转型与突围”,我今天围绕这样一个主题主要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近三年来,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
因此,需要银行业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苦练内功,迎接漫长严冬的考验,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是这样一个观点。
主要讲这么几个我的想法:
(一)我们从2002—2011年,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这个阶段是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或称黄金十年,确实是十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存在巨大的比较成本优势,在全世界具有巨大的比较成本优势,在全球形成中国制造、中国价格、全球工厂等概念,我们这十年GDP的平均增长率大概在10%以上,其中2006和2007年最高,当年分别增长12.7%和14.2%。同时,银行的存贷款和货币供应量保持了更高的平均增长水平,我没有找数据,我估计在16%、17%以上。在这一时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个之前,和中间我们正好经历过两次金融危机,这两次金融危机,国有大型银行经历过两轮不良资产的剥离。第一次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之前进行的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第二次是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在此之前中国进行的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两次剥离都进行了注资剥离,第二次引进了战略投资者、重组上市,进行了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两次合计大约处置了三万亿不良资产,这使大型银行减轻了历史包袱,焕发了活力,有利支持了经济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由于人民币汇率当时有贬值压力,中国经济虽然承受了一定的经济下行的压力。这个时候因为人民币有贬值压力,中国经济承受了一定的下行压力,所以在这个之前在1997—2001年这个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都在8.4%以下,7.6%—8.4%之间。从2002年以后恢复了增长。第一次剥离实际上为2002年之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重要的基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当时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个冲击当时主要体现在外贸进出口上,由于当时中国经济的增长潜能尚在,并且出台了以四万亿元巨额投资为标志的刺激性政策,致使银行在这个期间释放了超过十万亿元的巨额信贷投放,这样使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仍然维持了3—4年的高速增长,9%以上的增长。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讲的所谓的“黄金十年”这样一个概念。
在这个期间,银行业的利润连续大幅度增加,是历史上中国的银行业恐怕是最好过的一个阶段。但是在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就降到了7.7%以下。2014年降到了7.4%,去年是6.9%,今年预计会进一步下滑。银行的不良贷款在这个期间开始大量地爆发,并且这个压力持续加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的爆发实际上最早就是在2012年开始,首先在江浙沪东部沿海地区反映出来。近三年不断地向中西部蔓延,从全国来看,我们这个不良的反弹全年的统计来看,正是从2014年开始,反弹包括双升,不良额和不良率双升,一直延续到今年。到今年5月末的最新统计,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大大地超过两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达到2.15%。这个分别比年初新增了2800多亿元,提高了0.16个百分点。
同时,我们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也呈同步增加之势,银行风险控制的压力、拨备的压力、盈利的压力持续加大。
造成银行业经营困难,大量不良产生的原因实际上还有多种,但最重要的是经济持续下行,压力日渐增大的原因造成的。现在我们商业银行的行长们有个普遍而又迫切的心态,就是希望中国经济尽快好起来,这样他们压在手里的不良贷款就可以逢凶化吉、迎刃而解,呈现柳暗花明的效果。
但实际上这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过去30多年来所依据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现在已经出现明显的挑战,而新的增长模式尚未确立,所以我们面临着艰巨的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我们去产能,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且本身这将是一个过程。因此,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不良反弹、经营压力持续加大,我认为应该会经历一个叫长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业需要摒弃临时观念、历届浮躁的思维,而要立足长远、扎实工作,这样才能渡过这样的一个困难时期,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主要是讲一些形势和背景。
(二)转型与突破将面临两难选择。这是我们这一次论坛的一个主题,银行业经营困难的环境,除了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带来的影响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原因,我这里主要列举三个重点。
第一我们的利率经过几次下调之后,现在处于一个历史的基本上是最低水平,重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去年已经推出,至此我们银行利差持续收窄,这种趋势,利率处在低位,甚至有可能进一步下调,它还会延续一个较长时期。所以这使银行的利差经营环境会持续地冲压。
第二货币过快扩张,使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快速膨胀,这不仅体现在银行贷款的增加上。我们去年银行贷款增加了11万亿多,这个数量很大,而且反映在类信贷业务的过快增长上,现在内信贷业务就是信贷之外的一些非信贷类的企业资产类的业务,包括表外业务,这个增长得更快。这就造成银行业业务复杂化、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同时,金融市场扩大、膨胀、复杂化,这使得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更加复杂、更加困难。
第三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传统银行业形成明显的冲击和挤压,这个包括我们心理上的压力。现在这方面社会上大家讨论很多,我就不多说了,我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冲击会越来越明显。大家也在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它的冲击就像电商的发展对传统商场的冲击一样。
在这种压力下,银行业经营愈加困难,转型与突破自然面临严峻考验,但不寻求转型与突破,或者转型与突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银行的经营必将困难重新,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限于时间关系,我主要讲一些原则性的概念,怎么办企业信用修复的流程包括?我想提这么三点意见:
第一,清醒认识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趋势,准确分析形势,把握商机,有效控制风险。现在我认为讲这个形势我简单讲两句我的观点,我们中国现在面临货币过快扩张,银行这两年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放到政府平台,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不良率有可能出现微降的局面,因为我们的贷款投放的规模很大。但是不良的风险仍然会持续上升,因为我们前些年放的贷款,尤其实体经济的贷款,它的不良还会呈一个上升的态势,这就需要银行业谨防资产泡沫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由于是地方政府负债的风险,以及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卷土重来形成的影响,这是第一点。
第二,主动适应把握发展潮流,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趋势,早进入早开发、早应对,强占时代发展的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第三,科技开发和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及时跟上,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昨天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引,所谓全面风险管理,就是要覆盖银行业所有的风险,采取审慎理念和冲破原则,将所有的风险不仅覆盖,而且要提出拨备,防止有偿风险,把各项事情工作做在前面、做好。
在这一轮经济调整周期中,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资金链最先受到严重冲击,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据机构数据统计,截止到6月底,今年来国内已有18家发债主体违约,涉及债券数量36只,本金超过200亿元。财通证券报告称,2016年迄今的违约事件达到过去两年总和,所有债券类型均出现过违约。其中,民企是主要违约主体,央企和地方国企也不在少数;它们大都以中上游强周期行业最为多见。与此同时,据机构统计,今年以来已发生105起主体评级或评级展望下调事件,产能过剩行业继续承压。
在经营亏损和过度负债的双重压力下,产能过剩行业的资金链一直紧绷。以煤炭业为例,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大型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90%,行业利润总额仅441亿元,是2011年的十分之一,而负债总额则同比增长10.4%至3.68万亿元,90家大型煤炭企业负债总额高达3.2万亿元。机构数据也显示,截至一季度末,39家上市煤炭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9.16%,超过70%警戒线的有10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境内债券市场到期偿还量将创历史新高,尤其是下半年将迎来偿还高峰。据机构统计数据,2016年7至12月,将有2.72万亿元的公司信用类债券面临到期偿还或提前兑付,高于上半年的2.53万亿元。其中下半年债券扎推到期主要集中在8月和11月,分别是4930.4亿和4735.5亿,较去年同期大涨了34.6%和15.3%。另据瑞银统计,在钢铁等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8月开始将是债券到期高峰,届时会有约800亿元债券到期,10月和11月将有大约900亿元债券到期。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首席债券分析师明明表示,“从信用事件来看,近期信用事件虽然没有大规模爆发,但是也在逐步释放,如继续发酵的春和、东特钢,与引发区域风险担忧的川煤集团等,产能过剩行业发行人密集的评级下调更是前所未有。所以我们对信用利差中期继续走扩的观点保持不变,而其兑现的时间点很有可能是7月至8月的产能过剩行业与高风险债券兑付的阶段性高点。”
“2016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发展论坛”于7月7日在北京举行。兴业银行(601166,股吧)行长陶以平出席并演讲。他表示,经济L型增长将是一个十分艰巨和充满挑战的过程,对此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做好准备,不能掉以轻心。过去几年银行业快速发展,整个银行业迎来了黄金期,大家的普遍认识都不错,未来随着经济的增速下行,结构调整加剧,过去那种行业普涨的格局已经不可持续,分化将成为一种必然。
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银行应该重点关注哪些趋势性变化。
对这个问题我个人体会有三点:
一是很多传统理念将面临颠覆。在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过去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甚至奉之为真理的理念可能被将颠覆,比如,过去我们习惯性的认为,银行经营只要有规模就会有效益,现在这一点显然不再实用。又比如,过去我们习惯性的认为,国企、央企、大中型金融同业一般不会违约,近两年这一金科玉律显然已经被打破。再比如,债券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必须刚性对付,国家不会让银行破产等等,未来也将不再实用。事实上,不管是从权威人士对于经济改革和宏观经济的解读,还是近期国信办两次吹风会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国家对于逐步打破刚性对付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的立场和决心是非常坚定的。此外,在6月12日举行的2016陆家嘴(600663,股吧)金融论坛”上,人民银行张涛副行长明确表示要建立与整个银行体系配套的退出机制,对于经营出现风险、经营出现失败的金融机构,要建立有序的处置和退出框架,允许金融机构有序破产。所以我认为第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变化和理念的颠覆,过去的很多经验将不足理解未来和适应未来。
二是银行业经营情况会加速分化。过去几年银行业快速发展,整个银行业迎来了黄金期,大家的普遍认识都不错,未来随着经济的增速下行,结构调整加剧,过去那种行业普涨的格局已经不可持续,分化将成为一种必然。这一趋势近两年已经日益明显,比如从去年到今年一季度情况看,整个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仅为2.43%和6%左右,与过去动辄20%、30%的增速相比落差很大,而且不同银行之间的增速分化也开始加大。长远来看,能够与时俱进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的银行可能会进一步脱颖而出。
三是传统银行业之间的业务边界将更加模糊。这一趋势最近几年其实已经比较明显,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认为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快,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的很多新问题,客户对金融服务提出的许多新需求,靠传统泾渭分明的金融服务模式是很难解决的。比如刚才很多领导讲到的科创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仅靠PE或者VC机构很难满足大量科创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仅靠银行贷款服务也很难解决风险收益不对称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近期的监管部门已经着手在推动投贷联动的创新试点。又比如,对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的金融服务,仅靠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的某一种服务是很难满足企业的服务要求的,往往需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甚至资管金融等综合服务。此外,还有存量资产的盘活、居民财富管理以及支付决算的需要等,也对跨界、跨行业、跨境内外的金融服务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此为背景,未来传统金融行业之间,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业务之间,以及实体经济、互联网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边界,将更加模糊。
第三,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银行应该如何转型。
这个涉及到具体的经营策略,各家银行的情况是不同的,实际的应对策略相应也会有所差异。从兴业银行(601166,股吧)的角度,我们认为,重点应该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银行必须回归本源,稳健经营。要深刻认识金融服务业的本质属性,劳动树立金融生于经济、服务于经济的正确理念,坚持与实体经济共生、共建、共营,不能掉入自娱自乐的陷阱,要始终牢记金融是提供信用、经营风险的行业这一基本思想,更加强调转型创新发展与风险内控合规能力建设的相互匹配,努力提高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严谨性、合规性、有序性,始终坚持稳健经营,有序推进转型创新。
二是坚持特色,差异发展。在经济进入L型增长,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这对银行的精细化、特色化服务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未来一般性、普遍性的金融服务有可能会出现明显过剩,银行要适应市场、赢得客户,一定要坚定不移的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差异化、特色化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明确提出要跟紧国家战略,坚持轻资本、高效率的转型方向,着力在驱动批发金融、工商金融、零售金融、资管金融四轮并进的基础上,着力在我们的具体业务做实、做优、做强一批特色业务,包括城镇化供给制金融,投资银行绿色金融、养老金融、中小金融、资产管理理财服务、交易平台等这七大核心业务。
三是把握趋势,持续创新。包括绿色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这里面可能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准确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创新推出有较强针对性的供给侧金融服务方案,如何去把握客户需求综合化发展措施,大胆推进综合金融、跨界金融、跨境金融的创新,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日益变化的客户需求。风控模式的创新,包括如何抓紧建立与轻资本、轻资产以及科创型企业特点相适应的新型风险管控体系,如何立足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差别,建立健全更加差异化的风险管控模式。在工具手段创新方面,包括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的这些科技运用和金融创新方面做更深入的融合,不断提高银行经营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银行的转型工作始终离不开监管部门的理解、指导和支持,特别是在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银行转型的环境越发复杂,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也越发重要,所以今天机会很难得,我提两点建议:
一是坚定不移的鼓励差异化发展。一方面,在具体业务,特别是银行个体特色业务、重点业务的监管和规范上,是否能够更加灵活保持弹性,避免一刀切。另一方面,对一些既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又有很强社会效益的业务,应当考虑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包括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绿色金融业务。鼓励央行可以想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鼓励银行扩大绿色信贷规模,建议银监会对绿色金融产品线下的资产,实行比较优惠的风险权重和资本监管要求。鼓励开展绿色资产流转,特别是证券化,扩大金融市场的参与面和规模。鼓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绿色产业基金,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推动绿色金融项目落地。
二是坚定不移的鼓励创新。要给予商业银行更大的创新容忍度,允许试点甚至试错,特别是综合金融的创新,比如投融资模式的多元化创新、融合式创新,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主要商业银行建立起比较好的风险隔离机制,同时又是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就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
7月6日,银监会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制定审慎监管规则,覆盖资本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并表管理等各个领域,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匹配性、全覆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原则,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防范跨境、跨业风险,并要求商业银行将首席风险官纳入高级管理人员,并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制定应急计划、恢复计划,每年对风险偏好进行评估,向银监会报送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目前监管体系仍处于分业监管,但金融产品早已经实现了跨行业、跨部门等组合。虽然产品创新给银行带来利润,但商业银行的风控水平依然未得到提升,银行潜在风险依然巨大。
银监会表示,从现有规则中梳理提炼出共性要素,同时参照巴塞尔银行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基本要求,形成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统领性、综合性规则,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匹配性、全覆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原则,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加强外部监管。
在征求意见稿中,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计量、评估、控制和缓释各类风险,并考虑风险之间的关联性,防范跨境、跨业风险。制定清晰的风险管理策略,同时风险偏好的设定应当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资本规划、绩效考评核薪酬机制衔接。
此外,面对银行业风险日益复杂化,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压力测试的开展应覆盖各类风险和表内外主要业务领域,考虑各类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
监管层还要求商业银行制定应急计划和恢复计划,即商业银行能够及时应对和处理紧急或危机情况,包括严重威胁银行生存能力的压力情景,应要定期更新、演练和测试上述计划。
优立德